极悦娱乐耿明松《中外设计史》重点知识梳理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
发布时间:2024-10-08 20:16:12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中外设计史论教学与研究近20年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完成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设计历史的所有部分,尤其强调对设计实践具有参照意义的西方现当代部分,且涵盖了艺术设计的各个门类。

  在叙述脉络上,本书把设计史分为手工时代和工业时代,前者以中国和外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设计时期为线索,后者以现代设计前期探索(包括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现代主义设计、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之外的艺术设计以及后现代艺术设计等主要设计风格的发展为线索。在写作方式上,本书以各时期的代表作品为重点,并从经典作品的设计方法、设计美学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点评,以期为读者带来切实的设计引导和参考。

  1、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阶段,随着阶层的分化,也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及手工业内部更细致分工的出现,客观上对各行业的技术进步、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漆器工艺、建筑设计、玉器工艺等都得到了重要发展,其中以青铜艺术的成就最高。

  2、青铜工艺在夏商周尤其是商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治炼技术的成熟,体现我国科技的重大发展,也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上继原始彩陶、黑陶以后的又一个高潮。也因为这一成就,夏、商、西周及春秋在考古学上被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一般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也常含有少量的铅。这种合金与红铜相比,具有熔点低、硬度高、光泽度强、熔铸时气孔少等优点。

  泥模法较为常用,制作实心的工具、兵器时比较简单,制作较为复杂的青铜礼乐器时,至少要经过制内模、制外范、制内范、合范、浇铸、修整六道工序。

  失蜡法适合制造十分复杂和精美的器具,在春秋战国时使用较多,它的工艺流程大致为:以石蜡制成蜡模,用细泥浆浇淋,硬化后形成铸形:烘烧铸形使其陶化,铸形中石蜡融化形成空腔;浇注铜水,制成器物。

  夏代青铜器种类不多,从出土的器件来看,工艺较粗糙,设计也不算精美,形制较小,纹饰不发达。

  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等,鼎、鬲、甗与原始的期一样用于蒸煮食物,簋是带圈足的盛食器,类似今天的饭碗;

  A、此时的酒器最多,主要有爵、觚[gū]、罍[léi]、尊、卣[yǒu]、盉[hé]、斝[jiǎ]、觥[gōng]等,爵、觚为饮酒器,罍[léi]、尊、卣[yǒu]的容量从大依次变小,功能类似今天的酒缸、酒壶、酒瓶,盉,斝为温酒器,觥[gōng]是一种用于豪饮的酒器。此外还有各种兵器、乐器等。

  B、商代前期代表作有饕餮乳钉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流行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kuí]、龙纹、虎纹等,代表作如后母戊[wù]方鼎、龙虎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特点是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①西周青铜器大体沿承商代特征,但也有一些演变和新增品种。这时酒器减少,如斝已经很少,觚、卣等在西周后期也基本淘汰;食器和礼器增多:器物上铭文变长。

  ②鼎从实用转变为一种权力或等级的象征,鬲由长变为横宽,簋用于盛稻粱,出现了用于装调味品的铜豆、盛委或稻粱用的簠和總以及水器匜、乐器钟、镈等新品种。

  ③西周早期杰作有武王征商簋,西周中后期的毛公鼎是成熟西周风格青铜器的代表作品,造型简洁、流畅,外形与以重环纹为主的纹饰极为和谐,富有音乐般的韵律美,鼎内壁的铭文长达497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④西周青铜器纹饰主要有环带纹、重环纹、鳞纹、窃曲纹、乌纹等,不再像商代饗餮纹那样给人神秘恐怖之感,而是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装饰性强。

  A、春秋早期的鼎多宽而浅,立耳略往外张,多马蹄足,春秋晚期至战国,鼎多有盖;甗改为分体,即把鬲与甑分开铸造,既便于制作,也方便使用:此时的铜豆为盛食器,把手细而高,增加了盖,取下盖翻过来可以当盘使用。

  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纹样和图画两种方式。此时的纹样以蟠[pán]螭[chī]纹、蟠虺[huī]纹等为代表,也有细密卷曲纹、几何纹等。

  图画装饰是指用刻画或漆绘在铜器表面,题材流行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台榭及战争等,代表作有水陆攻战纹铜壶、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等。

  (a)春秋战国的壶式样繁多,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青铜器的代表作。

  (b)全器从造型到装饰均充满了灵动的生意,通体满饰纠结的螭龙纹,器耳、器足和四棱皆设计为生动灵异的怪兽,壶顶由镂空的莲辦围绕,上立一昂首展翅欲飞的鹤,象征新时代的自由精神。

  (c)莲鹌方壶突破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将商代青铜器的神秘威严和西周的理性典雅的风格转变为自由舒展、活泼灵动的新风格。

  (d)战国时期的壶基本形成了汉壶的式样,最大直径在腹的中部,两边有兽面街环的耳。除了圆壶外,还有扁壶,山东诸城还出土了一件應首壶。

  在乐器中,战国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组合乐器曾侯乙墓编钟,形制恢宏庄严,音调洪亮悦耳,是战国青铜器的巨作。

  刻画是指用铁质等坚硬工具在青铜器表面刻画图样,如战国的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刻纹细如毫发,线条流畅,画面丰富而有序,由上而下依次表现了采桑、习射、烹饪、演奏编钟与石磬[qìng]、狩猎、攻城、捕鱼等场面,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镶嵌是指在青铜器上嵌饰其他物质如红铜、金银丝、绿松石或其他宝石等,形成漂亮的色彩对比。

  金银错是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再用错石磨平,形成富丽辉煌的效果,如果只用金丝或金片,称为错金,只用银丝或银片,则称为错银。

  鎏金又称为金涂极悦娱乐、黄涂,近代称为火镀金,其原理是将黄金和水银的溶合剂涂在青铜器表面,经炭火烤热,水银挥发后金泥固着于铜器上;

  拟物是指把青铜器铸造成各种动物或人物等形象,使之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特点。这种装饰方法在春秋战国以及商代、西周都经常使用,如各种象尊、猪尊、乌尊等。

  树形灯(也称十五连盏铜灯)是战国青铜灯具的代表作之一,铜灯的整体造型犹如一棵大树,主干矗立在镂空夔龙纹底座上,由三只独首双身、口街园环的猛虎托起;四周伸出七节树枝,枝上托起15盏盘灯,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架枝上塑有游动的夔龙、小乌和顽皮嬉戏的群猴;该灯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银首人形灯双手执3个灯盘,灯柱以蛇、乌等装饰,执灯的男子头部以银饰面,两眼嵌黑宝石,可以想见,点燃铜灯后,脸部及眼睛将熠熠生辉,体现了巧妙的构思。

  铜镜在殷商时期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点,较多铜镜体现出薄胎、 卷边、川宇钮(或称弦纹钮)、双层纹等四个特点特征。

  (1)商与西周漆器的适用范围主要此案与上层社会,它们绝大部分出自高级贵族的墓葬,这说明当时的凌器尚为稀有珍贵之物,还末普及到中下层贵族之中。

  (2)从春秋开始,凌器的使用范围日渐扩大,漆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发生转变,漆器开始脱离礼器的藩篱向实用方向发展,变为以实用器为主。

  (3)战国漆器在社会的许多方面取代了以政治性功能为主的青铜礼器。到战国中后期以后,漆器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这在战国楚墓中有反映,不仅中上层贵族死后少不了漆器随葬,一般贵族乃至平民也有用漆器随葬的。

  战国漆器主要种类为日用器皿,如碗、钵、盘、觚[gū]、耳杯、豆、勺、盒、奁[lián]等。此外也有家具、车马饰、牙器、兵器、墓葬品等。

  战国漆器木胎买用了以薄木板卷合成圆形器身亦即卷木为胎的工艺,这种工艺制作的态、盒等器物十分轻巧。为增加耐用程度,战国中晚期开始用金属的口、耳、足等附件来加固胎骨。用金属嵌镇漆器的口,既起加固的作用,叉丰富了装饰效果,这种漆器称为扣器。

  战国时还有夹纻胎,夹纻胎又称“脱胎”,是指以木或泥做的内模,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后脱去内模成型,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以这种方法制成的漆器特别轻便。

  战国漆器的装饰主要有彩绘、雕刻两种方式,虽也有镶嵌玉石、蚌泡、蚌片及贴金箔等手段,但较少使用。彩绘通常是在黑漆地上施以朱、黄、暗红、浅黄、金、银、褐、绿、蓝、白等各种颜色的图画或纹饰,显得色彩斑斓,瑰丽异常。

  西周建筑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西周中晚期的宫室建筑,有的附有回廊,屋顶用大量的板瓦、筒瓦覆盖。陕西岐山凤维村西周早期建筑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四合院,最早见到的〝前堂后室〞格局,第次出现用 “屏”即照壁的建筑,最早发现用瓦的建筑。

  ①春秋战国流行台榭式建筑,其基本特征是以阶梯形士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②位于陕西咸阳的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是战国泰咸阳宫的一座合榭基址,根据复原研究,一层夯士台体南部有5室,北部有2室,周边绕回廊;二层中部矗起两层楼的主殿屋,西部有2室,东南角有1室,东北部呈转角敞厅;除敞厅外,均绕以回廊:上下层各室主要用于居室、浴室等。这组建筑各层排列灵活,形体高低错落,各室功能划分合理,是台榭式建筑的代表。此时,瓦当成为重要的建筑装饰,燕、齐流行半瓦当,秦、赵流行动物纹圆瓦当。

  (1)商代特别是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 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 一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 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嚣等圈足器皆有“十”字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十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錾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2)商代特别是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 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 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牲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 他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 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3)商代特别是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 饰而不是文字。

  一般认为,商周青铜器饕餮纹中的主纹是一种猛兽,而且以牛、狮多见;而附纹则是凤鸟 纹。

  饕餮是宋代人所拟名,传说是龙的一个儿子,专食人,结果自己只剩下一个可怕的面部。因 此它象征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本质上就是奴隶主阶级传播权利的工具。

  饕餮纹充满了恐怖,因此它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而且从纹饰中可见,笔法粗放豪阔,苍劲 有力,富有阳刚气息。

  ①鼎是煮肉食的器物。一般是圆体,三足,双耳。鼎的造型的变化,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 征。

  ②鬲是煮粥的器物。鬲的造型中的空足是为了扩大器体接触火的面积,便于加热,以提高实 用效能。

  ③甗是一种烹饪器物。全器分两个组成部分,上部为甑,是用以盛食物的;下部如鬲,是用 以煮水的。

  食器中以簋为最多。簋是用以盛黍稷等食物的,它产生于商代后期,其造型最早为碗形圈 足,以后才有耳有盖。

  酒器有爵、 斝(jiǎ)、角、觚(gū)、觯(zhì)、壶、卣(yǒu)、罍(léi)、觥、盉(hé)、尊、彝等多种。其中爵、犟、角、觚、解五器皿合称为五爵。

  ①爵是饮酒和温酒的器皿。它圆腹,口部前有流,后有尾。左侧有一錾,便于提取。口缘有 两柱,是为了便于取用。

  ② 斝(jiǎ)是温酒器。其形状和爵相似,有柱而无流和尾,不便饮用,容量比爵大。 斝(jiǎ)的应用多在 商代,至周已少见。

  ④觚是饮酒器。觚的形状细长,底宽,腰细,侈口成喇叭花状,造型十分优美。觚形在商代 早期是矮而粗,商代晚期变为高而细。

  ⑥壶是盛酒浆用。壶最早是仿自瓜瓠。壶的使用期间很长。商代的壶,圆腹,贯耳,圈足,腹的最大直径在壶体下部。

  ⑦卣(yǒu)是盛酒器。有提梁,是一种可以移动的盛器。它也和壶一样,是仿瓜瓠,只是壶用贯耳,卣(yǒu)用提梁。

  ⑧罍(léi)和觥。罍(léi)是盛酒或盛水器。罍(léi)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大体上方形罍(léi)只流行于商代。觥既是 饮酒器,也是盛器。觥容量较大,故可多饮。觥腹椭圆,圈足,有流和錾手,盖作兽头形, 是一种象生的器皿。

  ⑨盉(hé)是温酒和调酒的器皿。有三足或四足,可在火上温酒。为了调和酒的浓度,又可作调酒 器。商代早期的盉(hé)有的流立在顶上,款足,用以增加容量,扩大受火面积。

  ①鉴是一种水器。形如现代的盆。它有4种用途:一是容水。二是盛冰。三是沐浴。四是鉴容照面。鉴的制作在春秋战国时最盛行,当时钟、鼎、壶、鉴四器并称。

  禁是一种小台,用以放置酒器食器的。俎像一个有孔的小凳,用以割肉的。这两种用具是我 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家具。此外,还有匕,形同现在的铝勺或叉具,是用以叉肉的。

  (1)“十二章”是古代帝王服装上的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从西周以来一直为历代帝王采用。

  (2)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3)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采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蔽,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十二章纹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到了周代正式确立,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 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也是依照十二章纹设计的。十二章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例如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西周青铜工艺的发展,可分为在前期大体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后期开始形成周代的自己的特点。其艺术特点如下:

  (4)周代青铜器的器体较薄,最有特色的是出现了长篇的铭文。代表作是大盂鼎。

  周代青铜器装饰大体上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有节奏美。其类型和特点如下:

  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以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 一般都组成“S”形,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

  是周代应用较多的一种。它组成波状连续的带状,以上下左右的反复而产生节奏感和秩序 感。常用于器物的主要部位。

  由一个呈椭圆形的环为单位,连续组成带状的纹样。环的一端成圆形, 一端呈两锐角。有一 重的,有两重的,也有三重的。

  可称横线纹,还称弦纹。它组成一条条平行的横条,如同屋上的覆瓦。这是周代装饰中最简朴的一种,多用于铜簋的腹部。

  (2)彩陶:在陶胎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花纹不易脱落,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

  战国瓦当纹饰极为丰富,图案的构成形式,通常都是在半圆形中,采取左右对称的手 法。以图案题材来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饕餮纹半瓦当、云山纹半瓦当、双兽 (双鸟)纹半瓦当、树下双兽纹半瓦当。

  (1)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无论品种、制作、技艺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时代风貌,并且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 区的特殊性。

  (3)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有了自己的时代特点,即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 连续的图案组织为主要骨骼,它布满全身,不分主次,而以蟠螭纹、蟠虺纹为其主要装饰花 纹。

  商代统治者嗜酒,并往往有隆重的仪式,祭祀时酒器也是礼器。而当时的青铜工艺又为他们所占有,所以商代酒器十分发达,酒器造型也特别丰富。周人认为商的亡国是由于统治者沉溺于酒中,所以周代禁酒。故酒器在周代逐渐衰落。酒器中的彝,通常做成象生形,如牛、羊、鸟等,用于祭祀,成为一种礼器。青铜器的造型随着不同时期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商及周初青铜工艺造型往往给人以凝重、威严的感觉;西周、春秋青铜器造型则比较轻巧简便,更接近实用的要求。

  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其装饰纹饰又各有特点。商代青铜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动物纹样。这些动物形象大多来源于对象的自然形态,但又不是自然物象的如实模拟,而这些纹样中又以兽面纹(即饕餮)为主题,以回纹为陪衬,形成主次效果。周代青铜器的装饰,饕餮纹已居于次要地位,多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组成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具有质朴和韵 律的美。

  周代的玉器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人们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它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周代玉器是统治者的一种 尊贵的特殊的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其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用途,具体内容如下 :

  b.琬圭,琬圭以象德极悦娱乐。琬是圜形,即圭的上端呈弧形。儒家解释因为它没有锋芒,有治德

  玉器还可以作为陪葬品。根据当时的规定,玉器还有一定的存放位置,如圭在左,璋在首, 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