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传承祖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各自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本《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释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本《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为特征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后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本《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本《标准》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给予教材的编写更大的空间。《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标准》所具有的弹性,增强了与不同的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应性,从而使之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应该认识到《标准》的作用是辩证的,一方面是尽量规范各地的美术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够灵活地适应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因此,不同的地区,尤其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在尽量遵循本《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物质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一学段︵1~2年级)▲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社会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用常用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结合小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进行策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学段(7~9年级)▲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主要美术流派,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结合初中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的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内容标准是本《标准》中最具体、丰富的部分,为了便于阅读,对其基本特征和结构作如下说明:
1.本《标准》将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学习活动建议和成就标准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学习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成就标准则提出检测内容标准达成度的要点。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改变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多种语言(如美术语言、口头语或书面语、肢体语言等)等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初步了解中外美术的优秀成果。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多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
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因年级的高低有不同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欣赏评述教学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第二,认识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材料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材料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易于接受的优秀中外美术作品(如表现儿童生活和不同季节的作品)。
通过观摩录像、图片和实物,对优秀的卡通艺术,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画艺术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走出教室,欣赏校园景色;通过观摩图片和录像等,欣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和色彩。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以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
利用各种材料,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用各种易于加工的材料,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在设计、制作活动中,学习造型要素和简单的组合原理(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
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如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如拼贴、彩绘等)。
初步认识造型要素,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举办小型的展览活动,展出自己搜集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木雕等),并向同学介绍相关资料,了解其中的象征和寓意。
尝试用多种语言(如美术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肢体语言等)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评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欣赏一组优秀的中外儿童绘画作品,比较它们在题材、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特色和异同。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社会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出艺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演,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
对媒材的形、色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尝试运用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变形、夸张、装饰等),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结合图案和平面设计,学习对称、均衡、重复、渐变等法则,并在设计、制作活动中加以运用。
运用所学设计基础知识,为社区或村庄、学校、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等设计制作标志。
有意识地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组合原理进行设计、制作。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常用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结合小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进行策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结合科学学科知识,例如运用平衡、运动、声、光、电等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作品。
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与之相关的设计、创作、表演和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思想。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对材料(竹木、纤维、陶泥、金属等)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与方法,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多种设计制作活动,如封面、招贴画、包装装潢、服装、灯具、桌椅等设计。
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或集体的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用途以及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主要美术流派,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中外现代广告等设计艺术作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作品,分析其创意和形式。
通过观摩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演示和介绍等方式,欣赏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和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如泥塑、陶瓷、漆器、编织、刺绣、印染、皮影等)。
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和环境艺术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和环境,进行评述,体会建筑、环境艺术(如民居、园林、广场、公共艺术作品)与人的关系,认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通过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和美术展览的方式。
运用适当的欣赏方法(描述、比较、分析、解释、评价等)欣赏美术作品,具有初步的欣赏、评述能力。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的5位以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用美术术语描述自然美,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和分析社会上的美术现象。
结合初中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的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海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表演。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开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
以美术、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分析。教师不要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在完善接受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8. 教师应注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1.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私人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民族、民间美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城市、社区村庄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的过程中,应完整把握《标准》的基本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体系,使编写的教材具有基础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同时,在遵从《标准》的前提下,鼓励教材编写的多样化,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
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并非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丰富经验、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
美术教材包括教科书、画册图片、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计算机软件等。美术教科书是美术教材的主体部分。
(1)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要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阶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确保教科书设计的总体思路与《标准》的要求相吻合。
(2)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思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3)教科书内容的组织要综合考虑美术知识与教育功能的关系,将课程内容有机而巧妙地融入每个课题或学习单元。要注意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一、二学段的教科书偏重趣味性,注重活动过程设计;三、四学段的教科书要关注知识性,注重实践和审美探究。
(4)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美术,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理解多元文化现象。
(5)教科书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科书。应使教科书的内容具有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1)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教材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2)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求等。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3)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做到图片精美,文字准确、生动,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此外,要积极开发各种美术教材,如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美术教师用书等。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出版部门,也可以根据地方的特点和实际,编写地方和校本教材。
文化自从1871年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泰勒提出文化的定义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其定义至今有近200多种之多。中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狭义的文化,专指包括语言、文学和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外延和内涵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现代设计近代产业社会的产物。以制作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为目的,以材料、构造、功能为基础,考虑美与和谐的因素,归纳为物品的形态或形式的总体计划。设计一词包含意匠、设计、计划、制造的含义。在现实场合中,可以侧重上述四个含义中的某一含义。现代设计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类。常见是从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的分类,一般可以分为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物质材料,采用一定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情境是指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因此,只有把美术放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加深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认识美术作品在历史和文化上所起的独特作用,尊重与理解不同门类、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美术。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要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